患难中的安慰

患难中的安慰

胡恩德

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,就是发慈悲的父,赐各样安慰的神。我们在一切患难中,就安慰我们,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,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。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,就靠基督多得安慰。我们受患难呢,是为叫你们得安慰,得拯救;我们得安慰呢,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;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。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,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,也必同得安慰。 (林后一3~7)

哥林多后书的焦点,在于保罗为他使徒的职分申辩。事缘他的使徒身分遭人们否定,甚至在哥林多有部分是他用福音所生的儿女,也如此待他,故保罗在「不得已」(十二1)的情况下作出申辩。

保罗的使徒身分被否定,并非由于哥林多教会内结党分派(林前第一章)的情况所引致。究竟人们受何影响,以致对他使徒的职分存疑呢?在哥林多前书我们已见他为此事略作申辩;后书则更见明显。原来有些假使徒要离间保罗与信徒之间的感情,目的是想吸纳一些信徒归附自己,好方便他们在信徒身上取利,这显然是出于谋利的动机。一方面好夸自己是真使徒,另一方面则藉此毁谤保罗,促使人们怀疑保罗的使徒身分。为这缘故,保罗申辩了,并在加拉太书提出申辩,只是在加拉太书中把焦点转移到所传「因信称义」的福音上,但他乃不忘揭示自己的职分是直接从主领受的。

保罗的申辩与一般人为自己争辩截然不同。一般人的争辩,不外乎为面子、荣辱或自我,而保罗的争辩则如他在书中说∶「任凭人看我为可弃绝的吧!」别人对他的评价,他毫不放在心上,因他可为基督的缘故作众人的仆人(参林后四章),既然如此,他又何须申辩?让我们看他怎么自白吧--「是不得已的」!(林后十二1)他被逼作愚妄人(夸口的、骄傲的是为愚妄),被逼夸口说明自己的长处,乃是无可奈何的。此事于他甚为难堪,只是他没有选择的余地。倘若他的使徒身分被否定,他所传的道无疑也被推翻了。换言之,他被灵感的程度就不能百分百完全了。他若不是使徒,不是基督的嫡系,他所讲的道便不一定从主领受,这影响尤为严重!使徒身分一旦遭推翻,无疑也就推翻了这位使徒所传的真理。故此保罗必须争辩,被逼为自己辩护。

林后一3记载保罗的话说:「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」。当时保罗心里满了要讲的话,心事重重!这是由于哥林多人极亏欠他,哥林多的信徒既是保罗用福音所生的儿女,竟如此待他,可见保罗的心何其难过。保罗写前书时是处于极度痛苦之中,从哥林多后书二4可见:「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,多多的流泪写信给你们。」我相信保罗写后书也必「多多的流泪」。当前书写过后,保罗喜见有人悔改,使他的心满得安慰。如今,虽只有一部分人不承认他使徒的身分,但已够叫他难过不已!此事可厉害地刺伤他的心。他固然不像一般人那么容易自怜,我们若处于保罗的情况,在如此心情下写这封信,必然在字里行间流露诸多不满的情绪,以抒心中怒气,甚至可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!但保罗却不让自己受这些情绪牵制。

文首所载经文,除了首两节用上一般开端语的格式外,他先向神感谢--「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。」(一3)他以颂赞为所有内容的前奏。前书也有同样的写法,林前一3也是一般的开端语,第4节则说∶「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,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。」(感谢与颂赞是相类的)。虽然保罗要在前书表达极重的责备,然而他没有忽略对神的感谢和赞美。后书何尝不是充满责备之言,其中虽有他为自己使徒职分的争辩,但仍以责备的话为主体。他秉承一贯的风格,先向神献上感谢颂赞。所不同的,前书是他为信徒们感谢(明知有几件必须指责的事);后书的颂赞则为自己所得的恩,只是,他所得的恩也与哥林多人有关,乃是因他们有悔改的心,使他满得安慰。如此看来,他对神的颂赞也是为着他们的。

当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到神面前祷告的时侯,该学习保罗的样式,我们必须以感谢和颂赞开始,纵然心中有极大的痛楚(这些苦是从人而来的),也得先为那些带给我们苦楚的人感谢神。倘若找不到可为他们感谢的地方,也当为自己所领受的恩献上感谢和颂赞。

以感谢为祷告的开始,至少有这个好处--使你的心安然。因人满肚牢骚时,内心很易产生「苦毒(BITTERNESS)」(弗四31)直译为「苦的味道」,以现代口语解作「恶感」。一个人在难处并受人欺凌、对付、压迫之下祷告,易生「恶感」。在这种气氛笼罩下祷告,注意力就集中在所受的难处上,易变成不是向神祷告,乃向自己的难处讲话--向自己祷告。我们若有智慧,一旦遇到这种情形,先行赞美主,整理一下思绪,免被「恶感」或不甘受屈辱等思想缠缚。

保罗说∶「应当一无挂虑,只要凡事藉祷告、祈求和感谢,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┅┅。」有一次,一位神所重用的弟兄,讲到他遇到的难处,重担压在心头,他祷告、再祷告┅┅,因然圣经教导我们「应当一无挂虑」,但事实上他仍是有挂虑的。后来他发觉自己虽然不断在「祷告」,也有「祈求」,独欠了「感谢」,于是他实行「感谢」,神果然按的应许,将「出人意外的平安」赐给他,并「保守他的心怀意念」,结果他的「挂虑」全消了。

保罗心里充满要说的话,才写出这封冗长的信,他心里虽然充满许多复杂的事,然而,他还能有如此平安的心境颂赞主。我想,有时我们受了冤屈,若先向神发出感谢和赞美,心中之冤屈也就烟消云散了!

基督徒少不免会遇上难处,教会的工作者更不能例外。若无难处的不是人?「人为妇人所生,日子短少,多有患难,出来如花,又被割下,飞去如影,不能存留」(伯十四1~2)可说无难处的教会不是教会。这样说不过分吧!因教会是神的工作,是基督的身体,又是魔鬼攻击的目标,岂无难处之理?第一世纪是教会属灵情况最强的时代;初期教会在耶路撒冷兴起,得救人数天天加增,教会增长迅速,据使徒行传统计,人数很快逾万。当时教会满了能力和恩典,众人皆放下自我,齐齐变卖家业,凡物公用。教会在这般好景的日子仍出现难处(参徒六章),有人指责「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」(徒六2)。使徒们于是选立执事,把「管理饭食」的事交予他们(若现今的教会出现相若的难处,领袖们必挂冠无疑,假如不为糊口,何须自讨苦吃?遇难萌去意原属人之常情)。当时在教会用膳人数逾万,这么一项庞大的工作,十二使徒肯定无法照顾周到,信徒们应予体谅才是。可见这么好景的教会也有难处,只是难处很快便被克服。故此,今天的教会岂没有难处之理?若无难处便是超级教会,更超越初期教会了。

事实上,有些难处确实令人难受的!记得很多年前,我们的教会中有一位很得力的同工有所不满,因此去辞不干。他的工作很有神的恩,也很有能力。那趟我的心甚是疼痛,我们不歇地为此事祷告┅┅感谢主!抓住这位同工,后来他回来了,谦卑地没顾存面子,对「不吃回头草」之气慨没存半点介怀!相反,他回来还向我们讲述神如何拦阻他的去路。又有一回,另有一位同工要离去,我心里也觉疼痛难堪!再早些时侯,有位弟兄在教会搞事,使大家有乌天黑地之感。只是,神每趟均带我们经过,我们感谢神!可是当事情尚未解决时,我们的祷告须以保罗的为榜样,先向神「颂赞感谢」。

还有,当你要责备人之前,先为他感恩,这样你的责备才有分寸,不致过度!说回那位一度离去的同工,他性子原很刚烈,未得救时脾气很坏。得救之后,一时间未谙肉体狡猾,他无疑是个认真对付罪的人,有颗强烈恨罪之心,只是他不察觉他的脾气沿另一径子走,往往在指斥人的罪时表露无遗,且格外厉害,令人难受。假如他先有为受责或受规劝者感恩、颂赞,这毛病必能免去。

有人在文字上给人杀个片甲不留,说是予对方一点指正,文中无疑有指正、责备的成分,但漫骂的成分则是最重、最明显,失却爱心。我们对人的责备倘存着爱心,才称得上与主同工同行。

究竟保罗是怎样责备人的呢?他说写前书时∶「心里难过痛苦,多多的流泪写信给你们。」他无疑很重的责备哥林多教会,但心里却充满着基督的爱,所以他「流泪┅┅叫你们知道我格外的疼爱你们。」(林后二4)这学习是我们穷一生也学不完的功课!我们的困难总比不上保罗所遭遇的厉害,然而我们必须有这种学习才对啊!责人时存爱心,在责备中带着感恩和颂赞。如何在责备中调和着爱?我们应以人的好处及益处为本,以主耶稣的心为心!向他人存有好的期望,也许有时你必须把人重重责备一番,只是你若有保罗的心肠,在责备完后,可能你跑回自己的内室流泪祷告。这正如慈母责打儿女,时或在流泪中进行!保罗的责备有时极重--「若有人不爱主,这人可诅可咒!」(林前十六22)这是其中一个例子,但在后书中,他揭露了自己的心境--「多多的流泪写信给你们」,「格外疼爱你们」。哦!传道工夫,单是这点便不易为了!要么,就不责备人,或缺乏这分勇气;要么,则偏于暴戾,在责备中溢出肉体的臭睥气!我们须学保罗,责备合度,存爱心,这才具责人的资格!衡量传道人成熟与否(合标准)有多个方法,上述是其中一个。观乎他怎样责人,是否以真诚与热情的爱责人?若能做到这点,距标准不远矣!

在这里,保罗道出他不愿说的一番话,但他有主的智慧,故以「颂赞┅┅主耶稣基督的父神,就是发慈悲的父」为开始。「父」--是「赐各样安慰的神。」(一3)「在一切患难中,就安慰我们,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,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。」(一4)保罗能存柔和慈祥的心,又存爱而责备,体贴受责者,为他们设想,他有这般伟大的胸襟,其中一个重要因素,是他在主面前曾领受过许多安慰。当你在主前得安慰的时候,你的心对那些受责备的人自然会柔和起来。曾受主安慰的人,是曾在难处中迫切需要主恩典的人。有过这份经历的人,心中必柔和,因曾在主面前谦卑,自觉无有而仰望主。因此当面对别人有错失时,便能有很深的体谅,从而产生同情。

我想,一个多受主安慰的人,必是个曾多受痛苦、患难的人,所以他的心一定柔软。保罗能成为这么一个保罗,能体会那些犯罪的信徒之软弱,皆因他在神面前领受过许多的安慰,这里所指的是「患难中的安慰」。同一原则,我们在挣扎、失败、犯罪的情形中得主「诸般的安慰」和多方的安慰,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,不是铁石心肠的呢!爱主的人虽有恨罪的心,但却又能体谅他人的难处,因为当想到自己也曾在肉体的缠累下,便能深切体会别人的软弱。

现时我们既从主得安慰,对人便应予以体谅!继而将自己所得的安慰,去安慰那些需要安慰的人。 ■

本文原文刊载于香港喜乐福音堂一九九九年二月份之「音讯」,今蒙准转载,以飨读者,特此申谢。 -- 编者按

圣经 经节: 
林后1:3-7;林后12:1
access_level: 
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