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会

聚会

聚会

胡恩德

「弟兄们,这却怎么样呢?你们聚会的时候,各人或有诗歌,或有教训,或有启示,或有方言,或有翻出来的话,凡事都当造就人。若有说方言的,只好两个人,至多三个人,且要轮流着说,也要一个人翻出来。若没有人翻,就当在会中闭口,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。至于作先知讲道的,只好两个人,或是三个人,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。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,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。因为你们都可以一个一个的作先知讲道,叫众人学道理,叫众人得劝勉。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,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,乃是叫人安静。」(林前十四26~33)

以上所引的经文是保罗指导哥林多教会的信徒,在聚会中应该怎样行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里讲到各样的恩赐。指出我们(信主的人)都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。耶稣基督是头,全教会并古今将来所有属的人,都是的身体,因这是生命的结合,我们同有主的生命,同有主的灵。虽然我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,各有自己的位格,但我们里面有一样东西,是与众信徒同有的,是最宝贝的--神的灵!神的灵(也是基督的灵)成为我们的生命、这灵进到属的人里面。在整个教会中,信徒虽是如此之多,但仍然是一位神,仍是一位圣灵,所以我们与众圣徒是合一的。我们不应该与任何一位信徒有隔膜。实际上,隔膜和分隔是属肉体及属罪恶的东西,这些在基督的身体里,才是真正的损害。表面上与别人的不同并不重要,只怕我们和别人之间产生隔膜,歧视、轻视、批评、进而导致结党、纷争。

虽然我们与其他信徒,不是在同一地方聚会,而聚会的方式、教会的行政和组织,甚至解经的方法(不是那些基本的道理)也可能不尽相同,但这些并不重要。例如讲解预言,有人主张教会已得救的信徒在基督再来时全体被接去。但也有神忠心的仆人持不同的解释,认为主再来时,神只接一部分的信徒,就是那些称为得胜者的;至于那些爱世界、随从肉体的基督徒,神就把他们留下,在地上经过大灾难。另有些神所使用的仆人认为,全教会要经过那个大灾难。我们不要彼此对圣经的解释不同,就产生隔膜,甚至有讨厌、憎恶,或结党的心,以致不能有真诚的交通,这并不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。相反,我们都是肢体,大家都同有一位灵;在主的许可下,纵有不同之处,也无伤大雅,更何况我们有圣经作为根据!神许可我们在一些小问题上,各有不同的主张;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爱心,在爱中彼此包容。若彼此间有不同的意见还能彼此相爱,那爱才实际,这一点我们要认清楚。

中国古语有云:「兄弟如手足,夫妻如衣服」。意即太太若死了还可再娶,但兄弟死了,就不能有所补偿;从圣经的标准来看,夫妻并非如衣服,反而是二人成为一体,且是在神面前成为一体的。我们在主里所有得救的人,是彼此互为肢体的,我们有本分彼此相爱,互相造就,将所得主的恩和主的道,与别人分享,无论在聚会,或小组,面对个人或群体,我们都有本分彼此分享。我们见面时多是说些愚昧、无谓的话,未必能造就人,反而有害。但我们若真知道彼此是互为肢体,有本分相爱及彼此建立,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行。

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里,保罗指出我们都是一个身体,而个别(每个基督徒),都是这个身体的肢体或器官。每一个器官,均有他的作用;每一个基督徒,在神的计划,神的家,神的国里,都是有一定的地位。神将各肢体按着的意思配搭起来;使每一个肢体各自有当站的地位,这个是这样事奉主,那个是那样帮助教会,或帮助人等等。神把恩赐给每一个肢体,使他们在教会中能发挥不同的功用。

文首所引的那段经文,提到在聚会的时候,把神所赐的恩带给众人,献与教会,使教会或者每一个基督徒都可得着造就。另有一些恩赐,乃是作先知讲道,同样可以对教会有贡献。在十二章所提的恩赐,其中有帮助人的,治理事的,意即当别人有困难时,无论是灵性上,或身体上的,我们若去帮助他们,这就是事奉,是对主的身体有所贡献了。但在十四章里保罗特别指出的是在聚会中彼此造就这点。我们彼此互为肢体,若主把作先知讲道的恩赐给我们,我们就可以将所得的恩与别人分享,因为在教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十二章所提到,那十足智慧的言语,知识的言语,或其他的恩赐。

经文中论到聚会的方式,与我们现今讲道聚会的方式不同,却与我们的交通聚会相类,在这样的聚会中并没有人主讲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现今的聚会,只是一个人带领整个聚会呢?这样的聚会是否合乎圣经的原则?呀!没有什么不合的。若我们看使徒行传二十章,保罗到特罗亚城,当主日与基督徒在那城的教会聚会,那天的聚会很长,保罗又擘饼又讲道。保罗倾尽肺腑之言,因为第二天他要走了。虽然保罗曾多次经过那地方,但这一次,恐怕是最后的一次了。

保罗向他们通宵讲道,第二天没有休息就立刻动身起程。那天因为整夜聚会,有一个青年人坐在窗沿听道,因困倦渐渐睡着了,竟从三楼掉下来。别人扶他起来时却发现他已死了。保罗就下去伏在那青年人身上说∶「不要惊慌,他的灵魂还在身上!」你说保罗从何得知?我也不得而知,但与主关系紧密非常的保罗,是有把握知道的。接着保罗知道那年青人已无大碍,就放下他,回到楼上继续讲道和擘饼。我相信还有些软弱的信徒疑心说∶「那个人能否复活?保罗怎么不再理会他?」但有些深深认识保罗的信徒就会放心,更全心全意相信那死人必定复活。后来有人把那从死里复活的青年人带到他们当中,大家就得了安慰。

那个聚会只有保罗一个人讲道。意即在聚会中有人有教牧的恩赐来当牧师和教师,主就给他们多有主的道和主的恩,并不是一般人都有的。因此若聚会只有一个专人来负责讲道,这并没有什么不合圣经的地方。在保罗的时候,信主的人大都是同时期得救,所以彼此的属灵生命相若,也未有人象保罗那样,能得主多方的启示和恩赐来造就教会。因此在聚会的时候,他们就采用这样的方式∶有人有教导的话就可以讲,或两个,最多三个。为何要有这样的规限呢?我认为这是一种节制的表现,否则,聚会的时间恐怕会拖得很长。若有一、二百人的聚会,当然不会人人都讲道,因为有很多人实在没有这样的恩赐。但若很多人都讲,连那些不是很有恩赐的人也起来讲道,这样,聚会便会一直拖长至深夜也说不定。倘若每个星期的聚会都通宵达旦,相信不久就会有人神经衰弱,甚至神经错乱呢!保罗那一次整夜聚会,倒是例外的一次,平日应该是有节制的。所以保罗说在聚会中讲道,两个人已足够,最多也只是三个。

在聚会中听和领受别人所得的启示和亮光,我们要慎思明辨,因为有时人会带着属人的思想在其中,以致所得的并非完全正确。保罗又再提到∶「你们聚会的时候,各人或有诗歌,或有教训,或有启示,或有方言。或有翻出来的话,凡事都当造就人」。即要将人建立起来,使人的灵性得长进。聚会的时候,或有唱诗歌的环节。我们现在是已印备的诗歌,当你心有所感,要唱某一首诗,就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唱。在使徒时代,印刷术还未发明,故不能象如今印备几百本诗歌,以供聚会之用。在聚会中,假若有位犹太人,对神满有感恩之心,很想唱诗篇一百零三篇这篇感恩诗(犹太人的诗篇是可以唱的),于是他就请大家一起唱;但可能在哥林多教会中会唱此诗的人较少,而会唱的就一起唱,其余的人就与他们同心。又或许只有他自己一人心被恩感而唱起此诗篇来,正如讲道一般使大家得益处。

广东话是有「九声」的,某个字的字音稍微转变,就会变成另一个意思,所以唱起诗来,因配上了音调,就会把那个字本来的声调唱歪了,变成了另一个字。因此,单单听别人唱诗,我们也多有听不懂的,故不能得造就。基于上述的原因,在聚会中,虽然可以个别唱诗,但我看也是不要独唱为佳。有些习惯独唱的人,后来信了主,心中跃跃欲动,不能安静下来,常常想独唱一下,但这样未必能造就人。可能你认为那个曲谱是灵感而写成的,故可造就人,但若没有歌词,单听到那个调子,这并不是圣经里叫人得造就的办法。要别人得着造就,必须明白所听的信息,才能有所得着。我们常用的语言,国语有四声,广东话有九声。既有这么多的声调,当听别人唱诗的时候,我们就不容易听清楚那些字是什么意思,所以在教会中不会随便给人独唱,或几个人合唱的机会。既然众人大部分都听不懂的,最好是一同唱。你有意唱,就请大家与你同心,使你那一次的歌唱能够扩大,由一个人变成一个团体来向神献上感恩、颂赞或甚至彼此劝勉的诗歌。各人或有诗歌,可以大家一同唱;或有教训,想别人同得好处,也可以彼此分享。

论到启示(也是教训的一种),在使徒时代圣灵会特别在某人身上做一些很重,很特别的工作,这是现今所没有或少有的。主特别让这人知道一些道理,可能这道理以往在教会中是信徒未曾听闻的,是一个新的启示。又如预言将要来的事,关于主再来时,信徒被提的事和地上有敌基督出现的情况,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想出来的。圣灵认真在一个人身上运行时,会向那人说话,也会使用那人传讲神的话。那人并非处于昏迷状态,而是被圣灵感动讲出神的启示。当保罗与其他使徒,或曾在他们中间讲道的教师,也都不在他们当中的时候,有些属灵的道理,信徒是无从得知的。在这情况之下,就会有启示从神那里赐下。圣灵会给人启示和亮光,经由那人传讲出来。在哥林多前书七章,哥林多人问及保罗关于婚姻的问题,他们指出在他们当中结了婚的人,若有一方信了主,另一方是不信的,应否离婚呢?这问题若从旧约圣经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,而当时保罗又不在他们中间。所以他们就写信问保罗。若他们不写信问保罗的话,可能会在他们的聚会中,神的灵藉着某人讲出启示来说:「妻子不可离开丈夫,若是离开了,就不要再嫁。」这些无法在旧约圣经中找到的原则,要神特别启示出来,启示既已完成并已写下来,那就不需再有启示了。(关于此点以往已有论及,在此不再详述。)

启示是神将我们所不知道而又应该知道的道理显明出来。其实历代教会所应知的道理,已记于圣经里,现在已不需要神再赐下启示了。所以现今我们若说有启示的灵在我们当中,那只是解释性的启示,就是将圣经上的启示讲明、解释和传递。在聚会中,若你有启示、方言或翻出来的说话(翻方言与讲方言,这两种恩赐是相连的),就两个人讲说好了,最多也只是三个人而已。

方言既是圣灵所赐的,奥秘则是启示的一种,那么为何要把启示与方言分开呢?为何圣灵不全然用启示呢?其实有启示和教训就已经足够了,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神的旨意、神的话语。那么,为什么还要有方言呢?方言又如启示,是讲神的奥秘,是讲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,当然不是用讲道的方式去讲,而是向神祷告、向神歌唱。但既然已有启示,又何必多此一举呢?原来以方言来表达启示或奥秘,目的是作为一个证据和奇迹,盼望当时的人看到,就回转过来接受神的教训和神的儿子耶稣基督。既然方言与启示在性质上相同,为什么要用方言的奇迹来表达呢?这纯粹是向不信的以色列人作证据!但他们到底仍是硬着颈项,神就使他们的国灭亡,因而也就不需要有方言了。

文首所引的经文中有一句话很重要,就是26节最后的一句∶「凡事都当造就人」。在聚会之中,发挥肢体作用时要持定这个原则──造就人。就是凡事要出于一个为人的心和爱人的心。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,因为在这样的聚会中是没有主席的,是由主的灵带领,耶稣基督是头,是整个聚会的主席。如此,是否聚会就会混乱呢?若大家都按--「凡事都当造就人」的原则,聚会就不至混乱了。有些很喜欢讲话的人,恐怕他们没有多少造就人的心,以为在这样的聚会中就可以畅所欲言,结果就是一点也不能造就人,甚至连他们自己本身也得不着造就。曾有一位很健谈的人在我们当中,在每星期的某个聚会中,他都要讲,但对会众却一点帮助也没有。有时若他讲的时间久了,真的会削弱整个聚会的属灵气氛。若不是为了造就人,只为喜欢讲道,那个聚会不单会产生混乱和时间拖长了,更会破坏聚会的属灵气氛。

在天津有个弟兄、是在山东出名的神学院念过神学的。每星期他都在聚会中讲解雅歌,一讲就是两个小时,但聚会还有其他环节,这样聚会就用上三、四小时。若所讲的真是出于圣灵的引导,我们不会觉得聚会的时间太长。二十多年前,在印度有些聚会很蒙恩,聚会时间长达三、四小时;在韩国和中国,也有类似的情形出现。在我们当中,曾有一位专程到香港讲道的讲员,他一讲就是三个小时,唉!我们坐得腰也几乎僵硬了。后来我告诉他,我们不习惯如此长时间的讲道聚会,他就简短至两个小时,可见我们是多么不能耐久。但北方人却不同,他们可以久坐多时,好象有位做传道的弟兄,他多次在我们当中讲道。他告诉我,他清早梳洗完毕,吃过早餐后,就一直坐着,直到傍晚吃晚饭为止,他就是如此静坐,埋头查经和祷告。有些人,除了「好」讲之外,还想表演一下自己的学识,炫耀一下自己有查经的热心。要是如此,那最好不要作声,因为我们如此行,不但害了自己,也是得罪主的。

在聚会中,无论是讲方言或讲启示,最多是二至三人好了。假若有人正在讲道,旁边坐着的人得着启示,那正在讲道的人,应该闭口不言。因为我们都可以轮流作先知讲道。这里所指的是轮流一个接一个的讲,一个起三个止,最多也是三个而已,并非指每一个人都讲。你正在讲道时,若有人得了启示,你怎样知道呢?旧约时代的人会知道的,这一点我们现今并不晓得。启示临到一个人时会怎样的呢?或许那人会说∶「我有启示」!这样,正在讲道的人就要停下来让那得启示的人讲。又或许看到那人的情况,知道那人得到启示,圣灵有特别的工作,因此,正在讲道的人就当停下来让那得启示的人讲。聚会并非由某一人全权包办,也不是只有一个人在那个聚会里作事奉的,我们都可以一个一个做先知讲道。可能正在讲道的那人说∶「圣灵正在感动我,虽然我讲的是教训,不是启示,但我确实的知道是圣灵的工作,若我闭口不说,就是消灭圣灵的感动了。」正如有一位弟兄,他的讲道多会超时,他为人非常幽默,讲道的内容常令人笑不住口,会众笑得愈厉害,他就讲得愈高兴。于是我就劝他,他回答说∶「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。」但是该停的,就要停下来,这并不是消灭圣灵的感动。圣灵在我们里面,是很谦卑的,正如32节说∶「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。」我们随从圣灵而行,顺服圣灵,但要停下来的时候,圣灵也会停下来的。因为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。故此我们不能以「圣灵感动我」为藉口,不肯停下来,应知聚会应该是节制的。

原则上人若领受了劝勉就可以在聚会中讲,而基本上人人都有恩赐的,但也可以说很多人是有恩赐的,却变为没有恩赐。有恩赐是因为他有圣灵,圣灵在这个人身上,要赐给他某些恩赐,但他却令自己没有恩赐,或说恩赐不能显出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完全顺从肉体而行,过属肉体的生活,不是属圣灵的生活,常得罪主,如此又怎能叫神的恩赐在他身上显明出来呢?所以我们不是随便找人站讲台的(领讲道聚会)。有人有不同的看法,认为要给弟兄多有操练的机会,自然弟兄们就会有这方面的恩赐了。然而恩赐并非这样多站讲台讲道就能得着的。若我们随便让人领聚会,对会众不但没有帮助,对教会也没有贡献;而聚会的人,在聚会完后也会感到很疲倦,心灵疲累,但却一点领受也没有,一点好处也得不着。为着一个人的操练而连累几百人,此举并不正确。因此我认为若要操练,就要另外安排实习讲道的时间。以往我们的查经聚会是在晚上举行的。在未正式讲解当晚要讲的经文之前,有些弟兄姊妹就练习讲道。讲完之后,几位传道人就给他们一些意见或批评,使他们知道该怎样改善。练习是有练习的时间。正式上讲台,就是战争的时候,是供应的时候,可不是儿戏的!

假若现在有战事发生,你一定不会找新入伍的士兵上前线;你也不会找学徒帮你修理电灯的。「人人都有恩赐」这话是对的,但「未必人人都有恩赐表现出来」,这话也是对的。关键在于有恩赐的人如何生活,如何与主交通。若他不愿早起亲近主,不爱慕读经、祈祷;与主的交通也不好,那又怎会有恩赐显出来呢?他虽有恩赐但却不能显出,这就如同没有恩赐一般,教会就不能得着造就。所以在教会中若有两、三个人受感动,就要轮流讲,应该停的就要停下来。因为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。

接着保罗在33节说∶「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,乃是叫人安静。」神不是胡乱毫无秩序的。创世记一章让我们看到神是有秩序的神。创世记一1说∶「起初神创造天地。地是空虚混沌,渊面黑暗……」最初整个天地就是这个样子。然而神是有秩序的神,于是神就开始整理:有光、暗,有日、夜;有空气隔开上下的水,海洋和陆地就此出现。接着神就造那些植物、动物,各从其类。这全都表明神是有秩序的。因此在聚会中,也应该是有秩序的。秩序若有混乱,那一定不是神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方言派或灵恩派,都不是出于神。

方言派或灵恩派成为运动,是在这个世纪开始。真正成为大运动是在一九零六年,于美国罗省的这个大城开始。其实在一九零零年已经开始有人在一些地方讲方言,表示得到圣灵施洗,只是未成为大运动而已。当此大运动一出现,很快就传到世界各地,而现在的情况更是野火燎原。其实看那个灵在人身上的表现,就可看出那个灵是否出于神。若聚会一片凌乱,会众在聚会中叫喊,大哭、大笑,甚至面目狰狞恐怖,在地上滚来滚去,从会堂的一端滚到另一端,有的则跳个不停,女的披头散发,猛力拍打大腿,直至大腿瘀黑肿痛。有些不懂方言的,就大喊「哈利路亚」,聚会的地方不仅混乱嘈吵,更是完全不受控制,别人进来见此情况,就觉恐怖非常!有神的仆人指出这些不是圣灵,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的。两三个人一起讲道,神也不许,要人轮流讲,何况这种一起吵闹,一起说方言的情况,这全都证明他们的灵并不是出于圣灵。这种不由自主,不受控制的情形,简直是人里面的灵出了问题。

加上他们所讲的得救道理,很多都是错误的,他们声言要有他们那样的灵才能得救。后来他们就逐渐修正,将那些混乱的情形收敛一下。直至一九六零年之后,那些新灵恩运动举行的聚会就很安静了。事实上,那只是「换汤不换药」,本质仍未改变。从前别人凭灵恩派外面的作风、混乱的情形指出灵恩派的灵不对,如今他们只在外表做功夫,聚会变得安安静静的,但却仍未将那个灵赶出。这些都是魔鬼的诡计,使人容易接受这样的灵。

有人问我关于灵的问题,因他以前所雇用的一个工人,现在讲起方言来,但不知所讲的方言是否出于圣灵。我就指出若有混乱的情形(如上文所述的),那恐怕并非出于圣灵;然而那位工人的表现却又并非如此混乱不受控制。我便指出那工人虽然有很安静的表现,生活又有多方的改善,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心,但他所讲的方言,与那些使聚会混乱的人所讲的,都是同一类的方言,不过外面表现有些不同而已。原来那不过是表面的安静,魔鬼很聪明,别人这样指出他的不对,他就将外表那些你看为不对的修正一下。所以现今主张灵恩运动的人,就收起那些外面不对的行为,但里面仍然没有改变。只要看他们所讲的方言,与以往方言派讲的方言,都同属一类,他们的理论也差不多相同。可见这正是俗语所谓「换汤不换药」。我们的聚会不要混乱,因为这是神所不喜悦的。

以往有从北方教会引入的作风,就是在祈祷时,一起开声祷告。一起讲道不合圣经,两个人一起讲方言也不对,何况多人一起讲方言!照样,一起祈祷也是不合圣经的,那会扰乱聚会。但如今这现象已成风气。起初南方教会中人都不习惯,现在都已习惯了。或许当你参加一些培灵大会、奋兴会等,讲员也有这样的作风,请会众一起开声祈祷。在南洋有些地方,称这个为「公祷」。有些人就是要大声叫喊,才觉畅快,因此便尽量放声祈祷。但我们不是这样,神的灵不是叫人混乱,神本身是有秩序的神。

另一方面,我们做人若没有秩序,我们的灵性也还是不够理想的。我们为人当有秩序,乱七八糟的样子是不好的。有些人的个性是没有秩序的,但信主后,我认为应当顺服有秩序的神,改正一下自己的个性。虽然这不是大事,却会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,故不妨过一个有秩序的生活。

总括而言,我们所看的这段经文是关于聚会的。透过这段经文,我们认识到灵恩派的灵不是出于神;同时也知道在一些聚会中,我们当怎样行,以致我们能彼此得着造就。 ■

本文原文刊载于香港喜乐福音堂一九九八年五月份之「音讯」,今蒙准转载,以飨读者,特此申谢。 --编者按

圣经 经节: 
林前40:26-33
access_level: 
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