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补圣徒的缺乏



帮补圣徒的缺乏

帮补圣徒的缺乏

黄聿源

圣徒缺乏,要帮补。 (罗十二:13)

与喜乐的人要同乐;与哀哭的人要同哭。 (罗十二:15)

若一个肢体受苦,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;若一个肢体得荣耀, 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。 (林前十二:26)

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可说是十分亲密的。圣经告诉我们,教会是神的家,我们都是神家里的人。当日,我们的主指着祂的门徒说:“看哪,我的母亲,我的弟兄。”可见这个关系是何等的实在,何等的宝贵。

另一方面,圣经也教导我们,教会是基督的身体,我们彼此是作肢体的。教会生活的追求,不但在真理、聚会、事奉等方面,更是在体现包括上述两方面教会的本质,使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上,实践“家”与“身体”应有的表现。这里头要学习的功课实在太多,在这里只跟大家谈谈在物质生活上的这一部分——帮补圣徒生活上的缺乏。

圣徒缺乏要帮补

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十五节告诉我们,肢体生活应有的表现是“与喜乐的人要同乐;与哀哭的人要同哭。”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二十六节,他再一次提到肢体生活时,表达了相似的看法。这两段经文告诉我们肢体生活是要学习分享彼此的快乐,分担彼此的痛苦。不过哥林多前书所说的就更全面了,因为一个肢体受苦,全教会也受苦;一个肢体得荣耀,全教会就一同快乐。因此,这已不再是个别信徒的学习,而是全教会的学习了。

“圣徒缺乏要帮补”其实只是上述所学习的工夫的一部分吧了,但却是非常实际的一部分。

耶路撒冷教会的榜样(徒二:44-45,四:32-37)

教会从五旬节那天成立开始,就面临许多的挑战,其中还包括了要解决众多信徒的生活问题的挑战。当日许多信徒是外地人(连使徒们本身都是外地人),肯定的,他们没有随身带足够的物资来参加五旬节的集会,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会信主并因而被赶出会堂,同时也失去了家业、事业,甚至连栖身之所都没有。为了解决这一大群人的生活问题,耶路撒冷的教会可说是“倾家荡产”,实行凡物公用来应付这一方面的需要。为要有物资可以使用,许多信徒就变卖家业,放在使徒脚前,给大家公用。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作法实行了多久,但可以相当肯定,在教会面临大逼迫之前(徒八:1),他们都还在实行。

我们并不是要恢复实行这种凡物公用的制度,乃是要效法初期教会认真实行肢体生活的态度和彼此相爱的表现。可以这么说,照顾肢体们生活的需要,并不是一种制度或一套的做法,而是肢体间彼此相爱的表现。

使徒时代教会的做法

使徒时代的教会虽然不能算是完全,但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,是我们的榜样。在照顾弟兄姐妹生活需要的事上,使徒时代的教会的表现与做法,应该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镜,甚至作为我们的根据。

1. 设立专人负责照顾饭食的问题(徒六:1-6)

以上我们说过,耶路撒冷的教会一开始就得应付大批信徒生活上的需要。初时这方面的责任都由使徒们全权负责,以后因着处理上有所疏忽,一批说希利尼话的寡妇有被忽略之嫌,因此有人发怨言。使徒们便决定设立一批灵性好、又能干的肢体负责管理饭食的事,他们好专心“以祈祷传道为事”。结果就选出包括司提反和腓利等七位弟兄来管理饭食的事。这七个人一般解经家都认为是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批执事。

2. 有系统地处理寡妇的需要 (提前五:4-16)

寡妇在初期教会中,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一群,她们在经济上一般都不能独立。要如何有效地处理寡妇们的需要,相信是初期教会在照顾信徒生活需要上的一大挑战。耶路撒冷教会就曾因此而设立专人负责。保罗写教牧书信给他年轻的同工提摩太时,就花了不少的篇幅,相当详细的教导提摩太应该如何妥善的处理。

从提摩太前书五章四至十六节中,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当时教会有这一方面的需要,同时也看出教会是十分认真的来处理这件事。为了确保能以教会有限的经济资源,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一方面避免被滥用,另一方面不要忽略了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,因此,保罗将这一项工作系统化起来,并为这项工作定下一些的原则。

(1)教会要帮助那些“真为寡妇的”(不是所有的寡妇)。所谓“真为寡妇”是指那些独居(表示没有家人和儿女的),是仰赖神,昼夜不住祈求祷告(或许是指那些除了仰赖神就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的),而且生活要有见证的(不是那些好宴乐、挨家闲游、说长道短的)。

(2)如果有家人、儿女,应该由他们负责照顾她们的需要,使教会可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。

(3)寡妇记在册子上(应该是指那些接受教会固定资助的人),必须年纪到六十岁,从来只作一个丈夫的妻子,又有行善的名声。

因此我们知道,使徒时代的教会,在照顾教会中生活上有困难的肢体的事上,是很认真的,而且已经发展成一套系统,加以实行。

当然我们知道,任何的系统或制度都不完全,而且有漏洞,容易被滥用或有疏忽。正如初期的教会在照顾肢体生活的需要曾出现不少的难处。使徒行传第五章记载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不诚实;第六章记载了耶路撒冷教会因疏忽当中某些人而产生怨言;还有在帖撒罗尼迦的教会,有人滥用教会这一方面的供应而什么工都不做,在教会白吃饭,以致保罗严厉发出“若有人不肯作工,就不可吃饭”的命令。但是使徒们从来就没有因此停止或放弃这项工作。相反的,还不断地提醒、教导、鼓励众教会要照顾教会中有需要的人。

圣经相关的教训

1. 信心(信仰)的表现 (雅二:14-17)

雅各说:“信心(信仰)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。”这一点我们都知道。为了要说明这一点,雅各提出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。他说:“若是弟兄或是姐妹,赤身露体,又缺了日用的饮食,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:‘平平安安地去吧!愿你们穿得暖,吃得饱;’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,这有什么益处呢?”简单地说,当我们相信神听祷告,神会供应我们的需要的同时,也不能忘记我们对于肢体应尽的本分。这往往是通过实行我们的本分来表达我们的信仰和对神的信心。一个满口信心但却丝毫不肯尽本分的人,他的信心(信仰)是死的,没有生命的,不真实的。

2. 彼此相爱的表现 (约壹三:16-18)

主给我们一条新命令,就是叫我们要彼此相爱,像主爱我们一样。约翰告诉我们,主爱我们爱到为我们舍命,因此,我们也应该有为弟兄舍命的爱心。这是何等崇高、何等无私的爱。但是,约翰深怕我们只陶醉在这种崇高的理想中,而忘了真正的彼此相爱是要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,尤其是在照顾肢体们生活的需要上;因此他接着说:“凡有世上财物的,看见弟兄穷乏,却塞住怜恤的心,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?小子们哪,我们相爱,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,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。”因此,按约翰的看法,弟兄姐妹彼此相爱的具体表现,应该是在实际的照顾教会中那些生活上有需要的肢体。

3.真虔诚的表现 (雅一:27)

追求虔诚是每一个基督徒或教会整体属灵追求的重点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四章八节说得好,“操练身体,益处还少;惟独敬虔,凡事都有益处。”然而在敬虔的追求上我们常有偏差,许多人以为只要我在读经、祷告、聚会等“属灵的事”上努力就是敬虔了;也有人以为,敬虔是我个人的私事,与人无关。雅各告诉我们,真的敬虔包括了两方面:一方面是个人在神面前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,过圣洁的生活;另一方面是要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。由此可见,一个敬虔的人,不但要注意自己在神面前的生活,还得关心别人的需要,尤其是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孤儿寡妇们的需要。一个敬虔的教会,当然也不能忽略照顾教会中困苦的人。

说到这里,我想大家都不难得到一个结论,那就是教会进行各样属灵的事工的同时,绝不能忽略了照顾教会中肢体们实际生活上的需要,尤其是那些生活上困苦的人,如孤儿寡妇们的需要。

一些实际的学习

我们教会一开始,就被使徒行传第二、四章所记载的初期教会的生活(其中包括了凡物公用,肢体彼此相爱的生活)深深地吸引住了,盼望能效法他们的榜样,实际地实行这样的生活。当我回头看主在我们当中某些人身上所做的,通过他们所流露的主的爱,使我感动不已,感戴万分。

这些年来,我们教会当中有不少人自动自发的,为了照顾肢体们的需要,作出无私的牺牲。曾有一位弟兄,将自己的汽车卖了,用来帮助教会中的一个寡妇和她的两个儿女;一位弟兄刚从工艺学院毕业,竟然无条件答应支助一位姐妹完成四年的大学教育;一个家庭,为了给一个患肺病的姐妹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,将她接到自己的家中来照顾;一个家庭,为了一位刚动过手术的姐妹的需要,将她接到家里,好悉心的照顾她;有当教员的姐妹为帮助教会中成绩较差的年轻弟兄姐妹,常为他们补习;像这一类的事还有不少。从教会的角度来说,我们教会一向经济并不富裕,虽然如此,这些年来,我们仍尽量给予那些在经济上有需要(医药费、生活费、个人或儿女的学费等)的肢体一些实际的帮助,也设立了一个慈惠基金,专作这一方面的用途。

许多弟兄姐妹常通过奉献箱,以隐名氏的方式将金钱转送给有需要的肢体。这是很好的一种做法。愿主大大赐福给那些凭爱心帮助人的弟兄姐妹;正如圣经所说的,“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,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,能多行各样善事。”(林后九:8)

总结

教会是神的家,是基督的身体,弟兄姐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,也是完全实在的。在帮补弟兄姐妹生活上的需要这件事,并不只是教会财政或行政上的措施,而是整体教会生活学习的一部分,使教会名符其实地成为神的“家”和“基督的身体”。

让我们追求达到文首的经文所说的:“与喜乐的人要同乐,与哀哭的人要同哭”,而且能更进一步的达到“若一个肢体受苦,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;若一个肢体得荣耀,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”的境界。 ■

access_level: 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