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忠心的一些认识



对忠心的一些认识

对忠心的一些认识

陈建城

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,你所托付我的事,我已成全了。(约十七4)

“按才干受托付”的比喻(太二十五14~30)是主耶稣在世最后一周在橄榄山与门徒谈论结束时所讲的比喻之一。比喻中的主人要往外国去,就叫了仆人来,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,按着各人的才干,给他们银子:一个给了五千,一个给了二千,一个给了一千。有些人估计,一千银子(talent他连得)是当时一个工人十年的工价,是一笔很大的数目,虽然在主人眼里是“不多的事”。过了许久,主人回来了,就和这些仆人算账。那领五千和二千银子的仆人各自为主人赚了一倍的银子,被主人称赞为“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”,第三个仆人把所领的一千银子原本交回,因为他认为他的主人是一个“忍心的人”,因此“害怕”,便把主人的银子埋藏在地里;结果被主人斥责为“又恶又懒的仆人”,因为他至少也可以把主人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,当主人回来时,可以连本带利的收回。

我们都知道,经营各种行业或投资,不但需要付出精神和代价,且要面对许多风险。另一方面,对这些仆人而言,银子是主人的,所赚取的盈利又要归还给主人。因此,倘若仆人仍然殷勤地付代价,冒风险,为主人营业赚取盈利,他的忠心也由此彰显出来。

明显的,比喻中的主人乃是喻表我们的主;银子是祂的“家业”的一部分,是祂按自己的旨意分给我们的。因此,银子是属于主,不是我们的。从字面的意义而言,“银子”可以解释为钱财方面的托付;但从广义而言,也可解释为各种资源,诸如恩赐、能力、时间、机会……等。主按各人的才干,把各种资源适当地分给各人,有一个目的,就是要我们经营或使用这些资源,为祂盈利。

因此忠心的问题接踵而来。银子不是属于我们的,所赚取的利益也不属于我们,而在经营或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又必须付代价、冒风险,我们是否愿意按主的托付忠心的事奉祂?

对主错误的认识,也常导致我们不忠心。那位领一千银子的仆人认为他的主人是一位“忍心的人,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,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”;他就害怕,去把他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。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期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们对神有诸般的误会,动不动就发怨言、埋怨神,他们忘了神是“守约施慈爱”的神,祂必持守祂和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所立的约,而背约、不忠的还是他们自己。

对主错误的认识固然常导致背信、不忠,但在这比喻里,那位领一千银子的仆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对主人的误会。从主人的回答,我们知道主人并没有同意他的看法,只是引用他的借词告诉他说:“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,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,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,到我来的时候,可以连本带利收回。”我们都知道,把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,也需要花时间奔走一趟,并且银钱放在兑换银钱那里,仍然有风险。对于这位仆人而言,银子不是他的,所赚取的利息也不是他的,何必自找苦吃?把主人的银子埋藏在地里,是最轻而易举的办法。因此,主人对他的评判乃是“又恶又懒”的仆人。

我们各人都从主那里领受了一些“银子”,诸如财富、恩赐、能力、时间、机会……等各种资源,而且这些资源是主按各人的才干分给的,主绝不会对任何人有过分的要求。在处理这些资源的过程当中,我们难免要付出代价,同时也要面对许多挑战、讥刺、风险,目的不是为我们自己,乃是为主。我们只是这些资源的管家,“所求于管家的,是要他有忠心。”

(林前四2)我们是否像那领五千或二千银子的仆人,抑是像那领一千银子的仆人,甚至把所领的拿来“肥己”呢?当主再来时,我们所要面对的,正像这比喻中的这三个仆人一样。 ■

access_level: 
0